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首 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校务公开 教学科研 德育长廊 教育法规 学校活动 教师风采 家长学校 互动平台
欢迎您访问城南教育辅导区网站! 今天是:   
家校联系
家校联系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校长寄语
领导班子教师队伍
大事记美丽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优秀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学实录

编辑日期:2010-1-22  作者/编辑:吴晓光  阅读次数: 次  [关 闭]
                     卢洁
师:虽然窗外是数九寒冬,室内却是春意融融,你们看,春天又到了,看着这草长莺飞的美景,我就会想起我们小时候背诵过的一首古诗《村居》,还记得吗?(多媒体出示图片和古诗)
生:(齐声诵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这里的“纸鸢”指的是——
生:风筝。
师:喜欢放风筝吗?让我们一起来写写“风筝”的“筝”。 “筝”竹字头,下面放一个“争先恐后”的“争”,后鼻音,第一声,和风连词读轻声。齐读2遍。
生:齐读“风筝”一词。
师: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苏叔阳每逢看到天空的风筝就会想起他的刘老师,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他离开老师近30年后写的一篇文章《理想的风筝》,补充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吗?
生:风筝会有什么理想呢?
生:理想怎么会和风筝连在一起呢?
师:相信学完了课文,你们的问题就会找到答案。那就让我们打开课文,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地方请你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
师:请划出本课的生字词,边划边读,并把含生字词的句子再读2遍。
(屏幕出示本课词语)
师:先自己练读,会读了就请举手示意。
生:自由练习读词。
(检查读词情况,相机正音。)
师:“跳跃旋转”的“转”读第四声时表示的是:360度快速的转动,在文中它是指刘老师板书时转身的动作,所以读第三声。
生:读“跳跃旋转”及含有“跳跃旋转”一词的句子。
师:这些词语有不理解的吗?
生:没见过“连翘花”,只知道它是一味中药。
师:(出示连翘花的图片)这就是连翘花,给你一种什么印象?
生:黄色的,开得很旺盛。
生:很有生命力的感觉。
师:那就请你读读这个句子。(出示: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生:个读句子。
师:这蓬蓬勃勃,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连翘花不就是那生命力的象征吗?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
师:要是我们不仅能把句子读正确,还能读出它的意思和韵味来,那就更棒了。(指导读出味道)
学生练读。
师:生字会读了,还得会写才行。让我们完成课后作业第一题的描红练习。你可以边读边默读记忆。
(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习字。)
师:生字会读会写了,课文读流利了吗?老师请几位同学读书,其他同学请你认真倾听,他读得好的地方你要向他学习,他读得不准确的地方请你替他指正。
(学生读课文,相机正音。)
师:这篇课文是写谁的?
生:刘老师。
师:刘老师到底给作者留下了怎样刻骨铭心的记忆,以至于30年过去了,还是记忆犹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简洁的语言说说刘老师留在作者记忆深处的几件事。
(学生浏览课文)
生:第一件事是说刘老师腿有残疾,我们不知道他的腿是怎么被截去的,有一次他说女娲造人的故事给我们听,笑着说他的腿是被女娲娘娘甩掉的。
师:残疾本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是一般人不愿触及的伤痛,可刘老师却是笑着用一个幽默的小故事来说自己那条残疾的腿,怎能不给作者留下深刻的记忆呢?(板书:笑谈腿疾)课文哪几小节是写这件事的?
生:第四自然段。
师:作者回忆的第二件事是什么?
生:刘老师上课时写板书很困难,他的一次次跳跃旋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尽管如此艰难,可他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站在讲台上一丝不苟地给我们上课,怎能不给我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呢?课文哪几小节是写这件事的?你能用简练的词语来概括一下这件事吗?
生:课文第五自然段是写这件事的。可以用“艰难板书”来概括这件事。(师板书:艰难板书)
师:给作者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课文哪几节是写这件事的?
生:给作者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刘老师每年放风筝的情景。课文6-9自然段是写这件事的。
师:请你也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一下作者浓墨重彩写的这件事。
生:放飞风筝。(师板书:放飞风筝)
师:那课文1-3小节是写什么的?
生:写作者由天空中的风筝想到刘老师,想到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师板书:忆起老师)
师:那课文10-11小节呢?
生:写作者对刘老师深深地思念。(师板书:思念老师)
师:课文以“风筝”为线索,写作者由天空中的风筝想到刘老师,想到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想到刘老师笑谈腿疾的情景,艰难板书的动作,放飞风筝的快乐与满足,最后表达了自己对刘老师那深深的思念。
这也是一种读书方法,抓住线索,通过列小标题的方法就可以很快理清文章的脉落,把长文读短了,同时还可以在头脑中快速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现在谁可以看着板书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写“我”由天空的风筝忆起刘老师,忆起刘老师上课时笑谈腿疾的情景,写板书时的艰难,放风筝时的快乐,最后表达了“我”对老师的思念。
师:文中的刘老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刘老师很乐观。
生:刘老师很幽默。
生:刘老师很坚强。
生:刘老师是生活的强者。
生:刘老师热爱生活。
……
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却是由写景来导入,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轻声读读1-3节,想想这3小节的描写让你感受到什么?
(学生轻声读文)
生:我觉得第二自然段的景色描写很美。他写了柳枝、连翘花和风筝,把他们当成人来写了。
师:请你读出它的美。
师:你们听出了这是怎样的春天?
生:是生机勃勃的春天。
师:那就通过朗读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生再读第二节)
师:春天最值得称道的不就是它生命的强壮与力量吗?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除了景美,你还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从“每逢这时”“不由自主”这些词语中体会出的。
师:读出这深深地思念。
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3节)
师: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这思念是发自内心、自然流淌、无法抑制的。老师还从第一自然段的“又”字中也品出了味道,请你读读看。去掉“又”那就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加一个“又”字,情感全出来了。自己试着读读,“又”字让你体会出什么?
生:我体会到作者的喜悦。
生:我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思念。
师:是呀,春天又到了,又能看到天空的风筝,就像又能看到刘老师一样,多叫人欣喜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我们读语文就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语文的眼睛。
这三小节的描写还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写人的文章我习惯从人物外貌入手写,作者却是由写景导入,睹物思人,引起下文,让我很受启发。
师:你有一双慧眼,你的作文水平也一定很棒吧!是的,“写景导入、睹物思人、引起下文”,是文章开头的好方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学一学。
师:那第二自然段的景色描写是闲笔吗?它与下文有内在的联系吗?留一个问题给大家。
师:刚才我们品读了1-3节,这3节不仅写得景美、情真,写作手法也很新颖,让我们齐声诵读,把这优美的文字留在脑海中吧!
(学生诵读)
师:作者苏叔阳说他一生最感激最敬重的人就是老师,特别是刘老师,对他一生影响极大。他在一篇回忆录中写道:上大学时他选择了历史学专业是受刘老师影响,文革期间,他遭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与迫害,是刘老师的乐观与坚强激励着他笑对命运。93年厄运又一次降临到他身上,他患了肾癌。94年切除了左肾,2000年切除了左肺,后又发现脾脏内有一块肿瘤,躺在病床上的苏叔阳又一次想到刘老师那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他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就这样,他一次次与病魔抗争,抗癌十几年中,他始终笑对人生,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他创造了人类战胜癌魔的奇迹。
师:面对命运不公不低头,是谁影响了苏叔阳?
生:刘老师
师:面对病魔不倒下,是谁给了苏叔阳力量?
生:刘老师
师:所以在文章最后作者发出这样深情的呼喊:“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屏幕出示这句话)
师:苏叔阳把他对刘老师的思念、感激和敬意都包含在这深情的呼喊声中——
生:(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师:刘老师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格魅力能对作者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刘老师放飞的一只只风筝到底承载着怎样的理想一直在学生心中翱翔?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追随作者走进文本,从那生动细腻感人的细节描写中去细细品味。
教学反思:
为了“风筝”飞得更高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
 
    这次活动关注更多的是“常态课堂”。因此,我在备课时首先确立一个这样的认识,“常态”就是要摈弃虚浮,贴近平时教学,在“有效”一词上下功夫,立足学生的实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在这们理念指引下,我预设并教学了这一节课。
    一、读得充分,重视反馈。
初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和新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他们读得不正确,不流畅是正常的。况且,这篇课文长达11个自然段,千余字,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接触文本,而匆匆深入文本,势必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备课时,我不由想起了一位老师说过的的话:“让每一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也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职业道德”。于是,在课堂上我关注学生,给足时间让他们读课文。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在几次读书环节中去落实。初读时我要求学生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课文的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二读要求是划出生字词或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三读是快速浏览课文,找找看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理清文章脉络。
    二、互动生成,长文读短。
“长文读短”意在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我不要求一步到位,而是分三步走,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先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在此基础上,我随机调控,引导学生把几句话压缩成一句话,再把一句话概括为一个词语。这种“标题式”概括,可以把长文读短,迅速把握课文内容,原来课文是通过“笑谈腿疾、艰难板书、开心放风筝”这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这一点拔,初步提高了表达方法,也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迁移。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规律。
    三、抓关键词,品读课文。
第一课时,我对教材作了适当的取舍,从1~3节中的“又、每逢、不由自主地想起”来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从第2节的写景引领学生体味这种写作方法的妙处——自然景物充满活力,对下文描写刘老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最后2小节的品读,我以苏叔阳的生平资料的切入为突破口,点明他学业、工作、品性等深受刘老师的影响,正因为刘老师是苏叔阳精神的引路人,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所以才会有课文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同时又为下一课时的学习留下悬念:刘老师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能让他一直在作者的记忆中“行走,微笑 ,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下节课我们将从其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中去感悟刘老师的性格特点以及影响作者一生的人格魅力。
教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第一课时)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小学  卢  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文章脉络,初步了解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4、初步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设计理念:立足学生的实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让每一位学生读通课文,掌握长文读短的阅读方法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文字蕴涵的情意。
教学重难点:
1、培养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把长文读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田野里,公园中到处都能看到人们放风筝的身影,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背过的一首古诗《村居》。同学们爱放风筝吗?放风筝时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愉悦的心情来写这个“筝”字(提醒是后鼻音,第一声,在和风组成“风筝”一词后它读轻声。学生读词)
    有一位叫苏叔阳的当代作家,每逢看到那一只同蓝天白云戏耍的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请看他离开这位老师近三十年后写的一篇文章——理想的风筝(补充板书)(齐读课题)
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相信学完本课,你的问题就会找到答案。
设计理念:学生从背诵小时侯学过的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来引发放风筝的快乐体会,写生字“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审题入手,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二、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划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
 3、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相机正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1、连翘花(出字图片) 2、扶摇直上 3、翱翔盘旋  4、气喘吁吁 5、功德无量(读文中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相机讨论交流理解)
设计理念:初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和新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他们读得不正确,不流畅是正常的。况且,这篇课文长达11个自然段,千余字,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接触文本,而匆匆深入文本,势必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于是,在课堂上我关注学生,给足时间让他们读课文。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在几次读书环节中去落实。初读时我要求学生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课文的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二读要求是划出生字词或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三读是标出自然段序号。
四、理清文章脉落
1、这篇文章是写谁的?(请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写人的文章我们都知道要用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特点。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几件事?
    分两步完成:
(1)请你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指名概括。
(2)再将每一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出来,指名概括。
(3)相机完成板书: 笑谈腿疾   艰难板书   开心放风筝
2、课文1~3节写什么?(板书:忆起老师)
   课文10~11节写什么?(板书:思念老师)
3.根据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长文读短”意在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我不要求一步到位,而是分三步走,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先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在此基础上,我随机调控,引导学生把几句话压缩成一句话,再把一句话概括为一个词语。这种“标题式”概括,可以把长文读短,迅速把握课文内容,原来课文是通过“笑谈腿疾、艰难板书、开心放风筝”这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这一点拔,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迁移。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规律。
五、品读1~3节
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写景导入,很有特色,齐读1~3节。
2、指导第2节的朗读,读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自然段写了几种景物?把它们当成什么来写的?
文中的句子与这个句子比较:柳枝绿了,连翘花开了,风筝飞上天了。(文中的句子好在哪里?)
3、哪些字词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又,每逢,不由自主)指导品读1、3节。
4.指名读一读这几小节。读出景美、情美来。
设计理念:第一课时,我对教材作了适当的取舍,通过对1、3节中的“又、每逢、不由自主地想起”等词的品读来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从第2节的写景引领学生体味这种写作方法的妙处——自然景物充满活力,对下文描写刘老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六、品读10、11节
   1、自由轻声读10~11节,体会作者对老师那深深的思念,感受他们浓浓的师生情谊。
   2、请一位同学朗读。
   3、师介绍苏叔阳生平材料,点出他的学业,工作、品性都深受刘老师的影响。
其实,苏叔阳一生都深受刘老师的影响,他在一篇回忆录里说:高中毕业后,受小时侯教历史的刘老师的影响,他报考了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
文革开始了,他由一名大学教授变成一位伞厂工人,每天受到非人的折磨,就在他快要绝望时,是刘老师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他笑对命运。
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时,灾难又一次降临了。他的身体接连遭受病魔的袭击。1994年他因肾癌切除了左肾,2001年癌细胞又转移到肺部,手术后不久,又发现他脾脏内有肿瘤。躺在病床上的苏叔阳再次想到刘老师那顽强的生命和对生活的热爱,于是他一次次与癌魔抗争,他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抗癌十几年中,他仍然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
  4、再请同学读10~11节。
  5、教师引读:
面对命运不公不低头,是谁影响了我——(刘老师)
面对病病魔不倒下,是谁给了我力量——(刘老师)
所以在文章最后作者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苏叔阳把自己对刘老师的思念、感激、敬意都包含在这深切的呼喊声中——(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那一声声深切的呼唤饱含着苏叔阳对老师无尽的思念。
设计理念:最后2小节的品读,我以苏叔阳的生平资料的切入为突破口,点明他学业、工作、品性等深受刘老师的影响,正因为刘老师是苏叔阳精神的引路人,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所以才会有课文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同时又为下一课时的学习留下悬念:刘老师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能让他一直在作者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下节课我们将从其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中去感悟刘老师的性格特点以及影响作者一生的人格魅力。
七、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通过笑谈腿疾、艰难板书开心放风筝这三个典型事件,我们认识了生命顽强、热爱生活的刘老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苏叔阳对刘老师的绵绵思念之情。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课文,从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中去感悟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去体会他们那浓浓的师生情,去品味那在我们心中升腾起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教后感受:
课堂,是我放飞的风筝,
它放飞了我孜孜追求的希望,
也承载着我专业成长的理想。
 
学生,是我放飞的风筝,
他们血液里流动着美的向往,
更寄托着我教书育人的理想。
 
为了“风筝”飞得更高,
我们愿付出挚爱的琼浆,
让真善美在风筝身上闪光!
 
 
 
 
 
 
 
 
 
 
 
 
 
六安市城南小学 版权所有 © 2009-2010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7503230号 | 技术支持:龙讯科技